主頁 / 消費 > 曝光臺 > 正文

違法收集個人信息,200余款問題嚴重App被建議整改

2019-09-21 22:25:18   來源:新浪科技   評論:0   [收藏]   [評論]
導讀:  記者從正在舉辦的2019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獲悉,截至目前,App違法違規(guī)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工作組已經評估近600款用戶量大、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App,并向其中問題嚴重的200余款App運營者告知評估結果
  記者從正在舉辦的2019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獲悉,截至目前,App違法違規(guī)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工作組已經評估近600款用戶量大、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App,并向其中問題嚴重的200余款App運營者告知評估結果,建議其及時整改,整改問題達800余個。

  專項治理工作組專家何延哲告訴記者,他們對包括餐飲外賣、地圖導航、網上購物、金融借貸、即時通訊、社區(qū)社交等近20大類共計100個App進行用戶信息收集情況統(tǒng)計。統(tǒng)計結果顯示,很多App都存在強制超范圍索要權限的情況,平均每個App申請收集個人信息相關權限數有10項,而用戶不同意開啟則無法安裝或運行的權限數平均為3項。

  據統(tǒng)計,我國境內應用商店數量超過200家,上架應用近500萬款。這些App在提供方便的同時,卻成為個人信息泄露的“漏斗”,強制授權、過度索權、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的現象大量存在,包括手機號、通訊錄、通話記錄、短信等在內的關鍵個人隱私信息存在外泄隱患。其中,理財貸款類App成重災區(qū),多款理財貸款類App被“點名”。甚至一些個人信息被App收集過來之后,成為“套路貸”公司開發(fā)業(yè)務、催收貸款的工具。

  App違法違規(guī)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背后,是強烈的商業(yè)驅動力。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相關專家說,數據本身就是財富。App后臺運營商大都是互聯(lián)網公司,其用戶日活量背后帶來的海量用戶信息是吸引投資的重要方面――掌握越多的用戶個人信息,App就越值錢。

  用戶隱私成為一些人借以生財的“富礦”。比如,商家對收集來的用戶信息進行大數據分析,畫出用戶畫像,再進行精準網絡營銷,就可給每個用戶推薦特定新聞、購物和服務信息。還有一些公司,或者被動地被網絡黑客攻擊后泄露信息,或者主動地將用戶信息加工后轉賣,成為推銷電話或短信、詐騙電話、垃圾郵件的“工作對象”。

 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(fā)展,除了傳統(tǒng)用戶隱私信息,生物識別信息泄露成為新風險點。專家表示,指紋、虹膜、人臉、聲音等生物識別信息是比身份證號碼、手機號更重要的個人隱私。生物識別信息無法更改,一旦泄露,個人可能終身暴露在被攻擊和騷擾的風險中。如微信驗證可以用聲音驗證,如通過錄音獲取用戶聲紋,就可輕松打開微信。

  App違法違規(guī)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背后,是我國個人數據保護立法尚不完善。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副所長李建瓴認為,個人信息保護雖已寫入網絡安全法,但仍存在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。

  業(yè)內專家認為,App專項治理工作應做到技術手段與行政監(jiān)管并重。“好的技術手段需要依托行政監(jiān)管落地,行政措施也需要技術手段來做支撐。”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副所長于銳說。李建瓴建議,盡快推進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規(guī)的制定和出臺,為個人信息提供系統(tǒng)性、體系化的保護。

分享到:
責任編輯:zsz

網友評論